Story in 联合早报 about my philanthropy.
June 25, 2007
回馈社会,先从母校开始 南大毕业生陈一鸣捐款设奖学金
1994年,陈一鸣(37岁)毕业自南洋理工大学电脑工程系。现在,他是美国网站搜索公司谷歌(Google)的电脑软件工程师。
每年捐献一万元
陈一鸣是第一个在谷歌任职的新加坡人。去年,为了回馈母校的教育之恩,他决定每年捐献一万元给南大,以作为每年资助两名成绩优秀学生的奖学金。这份奖学金以他和太太(在南大认识)的姓为名,称为“陈张奖学金”。
已在美国定居,每年只回国一次,为什么陈一鸣还会心系南大,决定捐款给母校?
对于这个问题,他想了一想说,最初到美国矽谷发展,只是凭着对电脑科技的热忱。进入公司之后,他才发现谷歌的工程师,不但是出色的软件程序编写者,而且许多都是慈善家。在矽谷工作了7年,他看到很多人靠科技致富,而这些人总是不忘回馈社会,捐款帮助有经济困难的人。
在谷歌,这股回馈社会的信念更深。他说:“我们都很年轻、是理想主义者。两者结合后,我们都认为自己有改变世界、拯救世界的能力和责任。”
天天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,耳濡目染,身为虔诚佛教徒的陈一鸣也开始反省是否能够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。去年,本着饮水思源的心意,他做出了每年捐献一万元栽培在校年轻校友的决定。陈一鸣对于这份奖学金,有一个要求,那就是申请者除了成绩优异外,也应具备创意和慈悲之心,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长远目标。
问他是否也能在新加坡感染到回馈社会的风气?他反问记者:“你印象中的新加坡大慈善家是谁?是李光前还是陈笃生?他们都是已经过世的先人。这就是问题所在。在矽谷,我认识的慈善家都还活着,还有几个人是跟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。”
他因此希望有能力,而且能年复一年地为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这份奖学金。陈一鸣也希望,这份奖学金可以和美国“富布赖特奖学金”(Fulbright Scholarship)一样,随着获颁奖学金而来的荣誉,发展成人人争夺的奖学金。原因不是为了虚荣或成就感,而是希望奖学金能抛砖引玉,启发奖学金得主或欲申请奖学金者认真思考,要如何培养自己对人类的关怀,如何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陈一鸣有一个生活哲学,就是真诚的对待和协助每天所见到的每一个人,而他也认为行善并不一定是要给予金钱或其他有形之物。
陈一鸣打趣的说:“或许我是越老越天真吧……”
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
捐款母校帮助“后浪”
越来越多本地大学毕业生捐款给母校,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。
本报一月间报道,本地大学通过电话劝捐方式呼吁校友捐款,引起一些校友的不满。这些大学毕业生认为,这种募款的方式很商业化。除了不满电话另一端募捐学生像传来推销员般劝捐的口气之外,他们对大学缺乏归属感,也是致使他们不愿捐献的原因。
虽然校方主动拨电向校友募捐的方式引起了一些争议,但这种主动争取的努力,似乎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
两大学募款皆反应良好
新加坡国立大学受询时表示,校友对两年前开始的“常年募款活动”(Annual Giving)反应越来越好。截至本月底的财政年,共有2359名校友捐出130万7400元,比前年1452名学生共捐出的96万700元多出35%。其中,以拨电方式募款的成效颇大,每三个被联络上的校友当中,就有一人表示愿意捐款。
南大基金发展处主任陈美月当时受访时同样表示:“整体而言,南大校友对这项电话捐款计划反应良好。”她也指出,过去两年,南大校友捐款者人数增加了约21倍。
另一方面,南大最新期刊《Impact》在创刊号中报道,2005年开始的“毕业生募款活动”(Graduation Giving)获得越来月多毕业班学生的响应。前年,只有8%的毕业班学生选择在募款活动中捐款。去年,比率增加将近3倍,达到21%,也就是每5个即将毕业的学生中,就有一人同意捐款。